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1211/FF927CF09B67E716813F7BD864D2A8E6DD1A4B5A_size20_w443_h463.jpeg
也许会有一场比房价更大的恐慌 - 凤凰网房产北京
01经济学里有一个现象叫银行挤兑,说的是如果银行信用度下降、传闻破产,就会有一大堆人因为恐慌冲到银行取钱。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银行就真的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倒闭。由此你可以看见恐慌的力量 -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
https://ihouse.ifeng.com/news/2017_12_13-51318266_0.shtml

也许会有一场比房价更大的恐慌

2 华尔街前沿
2017-12-13 07:17

01

经济学里有一个现象叫银行挤兑,说的是如果银行信用度下降、传闻破产,就会有一大堆人因为恐慌冲到银行取钱。

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银行就真的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倒闭。

由此你可以看见恐慌的力量。

而在我看来,整件事情最诡异的地方还不在于恐慌的破坏性。

而是身在局中的人,会看到“恐慌”是合情合理的,非如此不可:

早担心银行要破产,你看,现在不是破产了吗!

他们因为恐惧,而制造出他们恐惧的东西。

整个事情里容不得"理性"的存在。

假如有一个理性的人,坚持说:“这是非理性的恐惧,不要信!”

非常不幸,会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压。

历史会证明他错了,虽然他是难得的理性人。

就是这种荒谬的事,却时常在我们身边上演。

没错,比如房价

房价就是这样大写的荒谬二字。

全民混乱。打开手机,全是恐怖的消息,涨,涨,涨!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原本可以等一等再看的,已经等不了了。

没有房子的必须现在买房!有小房子的抓紧换成大房!非学区房的立刻打听学区房!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没钱买房子的人恐慌。

有一点钱,又不够买理想房子的人恐慌。

好不容易凑够首付,挤破头还抢不到的人恐慌。

买到房子,被月供压得喘不过气的人恐慌。

有房无贷的人就好吗?也很恐慌。

只一套房的,仿佛赚了,钱落不到自己手里,更何况置换的难度越来越高。

最讨厌的是那些有好几套房的人,坐拥千万资产,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卖早了又怕少赚钱,捂在手里又怕崩盘的一天。

每个人都被恐慌席卷。

每个人在恐慌下的反应,又刺激了旁人的恐慌。

恐慌造就了房价的飙升,你不跟着慌,最后吃亏的就是你。

恐慌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存在。

02

我们因为恐慌,会做许多原本不必要的事,直到把想象变成现实。

我们会在本不必要的时候囤积粮食(直到货架一空),也会在早已疲惫的夜晚与失眠搏斗(直到天色大亮),会反反复复担心自己做不成一件事(直到把时间都蹉跎掉),也会再三闹脾气以确认恋人是否还爱自己(直到对方终于厌烦)。

最后我要讲的,是一场也许比房价影响更大的恐慌。

这场恐慌正在逐渐发酵之中,它的破坏力已初见端倪。

目前规模并不惊人,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重压聚焦其上。

迟早有一天,它会形成一场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快,不知何时会超出临界值。

那就是我们对下一代教育的投入和期望。

先说我看到的几个现象:

我在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当老师,我现在所接触的学生,比十几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

同样是刚进大学时,他们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掌握(比如英语、奥赛、IT和金融知识),要比十年前的学生高到不知道哪里去。

当然,他们花在娱乐休闲上的时间相应就少得多。

他们在对时间的分配上严格使用二分法:“做正事”的时间,和“浪费”的时间。

后者的内涵因人而异,大体上包括发呆、看影视剧、一部分的运动、阅读、一切没有实用目的的社交(有时还包括睡觉)。

无论他们在事实上给后者分配了多大比例(出于压力,有时往往更大),主观意愿上他们是极其拒斥的,极端时甚至导致自暴自弃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困扰他们最多的就是对“父母”强烈的愧疚感(即便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并且劝孩子降低一些压力)。

总体而言,他们的幸福感低于十年前的学生。

同时,作为一个幼儿园中班孩子的家长,我开始感受到幼升小的压力。身边跟重点小学沾亲带故的朋友受到热烈追捧。我第一次听说“幼小衔接”的辅导班。

网上热传“海淀区家长一年给孩子报课外班花费20万”的帖子。

《小别离》热映,全民讨论未成年孩子出国上学。

某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朋友得知我女儿快五岁了还不会写阿拉伯数字也不会英语拼读,郑重其事地警告我:这样到了小学肯定跟不上。

“很多东西老师上课不会教,默认孩子已经都会了。”这位朋友还表示,她孩子所在的小学四年级会放无字幕的英文动画,还有同学在阅读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

“如果你的孩子在二三线城市接受教育,他就别想了。

如果你的孩子在北京接受教育但不在最好的那几所学校,那也别想了。

如果你的孩子在北京也在不错的学校,但你没有好好培养……

你想想吧!未来社会残酷着呢!”

女儿兴趣班同学的家长像看怪物一样看我:“不考级?你们家孩子不考级?”

03

我的另一个朋友今天还给我打电话咨询学区房的问题。

这个朋友有北京户口,有学区,但不是重点小学。

他认为所在的区教育质量不好。

他的原话是“快走投无路了”。我问他:“投无路是什么路?”他说:“孩子的出路。”

等等等等。

我相信,这些现象不只是我一个人有感觉。

并且大家都隐约嗅出了某种危险的味道。

大概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全国轰轰烈烈地搞过一阵“减负”运动,最后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那时候有人说:“减负需要一代人的观念进步”。

现在一代过去了,这一代孩子的书包反而比我们那一代更沉。

观念?大家都在进步。但观念进步根本不是关键。

你很酷,你让自家孩子置身事外?可以啊。

就像你可以坚持不买房一样。

你岿然不动,其他人甩下你争先恐后向前冲。

直到某一刻你终于绷不住了:“就算我能承受,孩子一直被当成吊车尾,他愿不愿意承受?”

我认识不少朋友,从前都是很酷的青年人,声称:“我要有了娃,一定不逼他上清华北大。北大老子都上过了,没什么意思。”

现在他们还是咬着牙给孩子报兴趣班。他们照样还是很酷的人,但是,谁敢拿孩子冒险呢?

一种不安全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社会,山雨欲来风满楼。

到处鼓吹阶层固化,鼓吹学习改变命运。

你知道那些奥数知识对孩子的人生并没有太大价值,问题是只剩最后这几张船票,你要是不学,就会有别人比你捷足先登。

所谓的军备竞赛,实质就是一场囚徒博弈。

每个人身在局中,都无力脱身。

你不加码,就被别人踩在脚下。

你一旦加码,就为恐慌添薪加柴。

对于房价来说,人们总还有免于恐慌的底线,因为大不了就是一套房,放弃也就放弃了。

但是有孩子的人,谁又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不管呢?一旦房子在手,心理上多少可以离恐慌远一点儿。

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到哪里才是尽头呢?一路拼杀闯进重点小学,就可以不慌了么?初中呢?高中呢?

孩子们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04

我们也许正在见证这场恐慌的循环。

一线城市发酵,慢慢辐射全国。

它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呢?会不会像房价那样升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会在何种程度上破坏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幸福?它会有停下的一天吗?如何停下?

理智的话谁都会说,未来的后果也都看得见。

但毕竟大家都没法像金庸小说里的人比拼内力,大喊“一二三”,同时收手。

在这场逐渐掀起的风暴中,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受害者。

你可以逃离这样的恐慌循环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撤出而已。

撤出了,恐慌还在。

就像有的人卖了北京的房搬到大理,但他们逃不脱房价上涨带来的失落。除非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承认:“我退出”,从根上斩断烦恼。

我这辈子就不买房,或者我的孩子就是不再与别人争胜,对所有结果,我可以心平气和地领受,并且永远不为我的选择而后悔。

有这种大定力,大觉悟,或者在其它领域有大成就,足以将这些损失视如浮云的少数人,庶几才能从恐慌中脱身。

可惜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挡不住社会大潮。

大多数人,仍然像是杀红了眼的赌徒,明明早已无力跟进,仍然不得不在一轮又一轮搏杀中,逼自己掏空所有的筹码。

跟进固然无力承受,但你知道,如果不跟,恐怕就会输得更惨。

就像挤兑的银行,就像高企的房价,就像一出生就百米冲刺的孩子。

这一把,你跟还是不跟?

版权说明: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学区 北京 未来 【责编】 陈慧(PO235)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百科推荐
楼盘推荐 更多
推荐阅读
香港楼市持续升温,港岛豪宅项目凯玥销售近4.7亿港元
格隆汇
00:25
市场
中国房价会跌回十年前吗?
如是金融研究院
00:22
市场
公司暴雷CEO被拒门外,巨额财富瞬间化为乌有
21世纪经济报道
00:20
市场
全球创新城市指数出炉:北京上海荣登全球前十创新城市
风财讯
00:18
新闻快讯
中国最富贵的生意,攻占县城步行街
网易河北
00:18
市场

金科天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