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同济大学校园内,一座由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作为安藤忠雄在中国的首个作品,这座建筑折射出当代建筑与公众审美、文化隐喻之间的复杂关系。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由两座塔楼和连接它们的裙楼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几何形态。西塔楼高耸挺拔,东塔楼相对低矮,两者通过横向延伸的裙楼相连。这种不对称的构图和特殊的比例关系,让不少网友联想到马桶的造型,住在这附近的居民都叫他为“马桶楼”,不过也有网友说,这个建筑可能是个风水建筑。
高耸的西塔楼如同水箱,横向的裙楼则像是马桶座,而低矮的东塔楼则被视作底座。这种直观的联想使得"马桶楼"的绰号不胫而走,成为公众对这座建筑最普遍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象形联想"并非孤例。在中国建筑界,象形建筑往往容易引发争议并登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榜单。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在2018年就曾入选第九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委会认为安藤忠雄作为擅长小型建筑的设计师,在这座大型建筑上"在尺度和形式上都乱了方寸"。
超越表面的"马桶"联想,一些建筑学者从更专业的"建筑情色学"角度对这座建筑进行了解读。有观点认为,高耸的西塔楼和横向延伸的裙楼以及作为连接的西楼,象征着纠缠着的两性躯体,构成了一种性隐喻。这种解读将建筑形态与人类原始的生殖崇拜联系起来,认为建筑通过空间形态、比例关系等"语言"表达了更深层的文化含义。
建筑中的性隐喻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初期,从原始图腾柱到当代建筑大师作品,这种表达方式一直存在。
在西方建筑传统中,从勒杜设计的表征男性器官的妓院平面图,到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酷似女性生殖器官的2022年世界杯体育场,性隐喻手法屡见不鲜。安藤忠雄的作品被置于这一脉络中解读,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玩味的是,安藤忠雄本人否认了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具有性隐喻的解读。这种否认或许反映了东西方在建筑隐喻传统上的深刻差异。在西方建筑传统中,拜物式隐喻、人体隐喻、君权隐喻和神权隐喻等较为常见;而在东方语境中,建筑隐喻往往更加形而上学,追求一种超越具象的精神表达。
安藤忠雄作为日本建筑师,其作品深受东方禅意美学影响,擅长通过简洁的几何形态和光影变化营造静谧深远的空间体验。上海国际设计中心虽然规模更大、功能更复杂,但设计师可能仍希望延续这种东方美学的表达方式,而非刻意创造某种具象隐喻。
对于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直观感受与专业建筑评价之间的鸿沟。普通观众往往从具象联想的视角看待建筑,而建筑评论则更多关注空间组织、材料运用、与环境的对话等专业维度。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许多前卫建筑在落成初期备受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建筑又逐渐被公众接受并成为经典。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