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和灾难可以摧毁书籍和建筑,却摧毁不了注入在血液里的“生命密码”维系着的一个民族的代代流传——它,就是民俗。
民俗是鲜活的文化,是最生动的民族性格。历史对关中这块黄土地格外厚爱,使它吸收并繁衍了无限的辉煌,周、秦、汉、唐在这里建都,又滋养了不绝的民俗文化。在舶来文化不断入侵冲击着国人思想的今天,有一批学者仍在用行动坚守着传统。韩养民就是其中一员。
韩养民,我国著名民俗文化专家,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从事秦汉史、民俗学、佛学的教学与研究。韩养民既是我国节庆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也是民俗节庆领域最早的开拓者和长期实践者。退休后继续担任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会长、民俗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在西北大学陕西历史研究院里,我们见到了韩养民。其时78岁高龄的韩养民正坐在办公室一手执书、一手勾勾画画,为了方便取阅,桌边空隙、座椅背后都堆起一摞摞书。周视整个办公室,环堵萧然,目及所见的只有翻得发黄、破损的文卷;一侧的案台上,还放置着未写完的毛笔字,一派勉于学术的学者形象。但韩养民并不喜欢别人称他为专家,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个退休的老百姓”。
韩养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贫寒之家。祖父为改变命运,让其父韩清选拜在关中名儒牛兆濂先生门下读四书五经。后经牛先生推荐,在厚镇菜脑教书育人。土改时,全村最高的成份不过是中农,父亲因为民国时曾教过书,成为唯一的敌伪人员,在土改、社教、文革中成为批斗对象。坚信“贫寒更需读书”的韩清选忍辱负重,卖掉家里所有能够变卖的东西供儿子读书。为了报答老父亲的养育之恩,韩养民决定奋发读书,力争上进,读完了中学再读大学。天道酬勤,1963年韩养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后执教于西北大学。偶然的机会,韩养民接到中宣部倡议编著的大型文化丛书《节日中国》的约稿函,请他撰写《中秋节》一书。韩养民认为这个约稿给了他很大启发,因为中秋节就起源于陕西。编完这本书后,他历时近20年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详加研究,发现除中秋节之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等多个重大节日也起源于陕西。他认为,这些传统节日从古至今在我国都发挥着重要影响。陕西如何保护和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他的后半生都在精力悉心研究陕西及全国有关民俗文化,著书立说,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使他在成为国内民俗文化领域的权威学者。
1999年韩养民退休,本来应该安享晚年的他却还坚持在研究第一线,与退休前并无二致。从2012年起,韩养民每年都四处搜寻历史书籍捐赠给农村的中学。“我知道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韩养民说,自己从农村走到城市,很大的成分是由于读书,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让年轻人多读书,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传承下来。
以下为采访实录:
包容开放是汉唐文化的特点
凤凰房产:韩老师您好。2000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经济文化的往来互通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华文化则构成了番邦对中国最直观的印象。如今在新丝路上大国博弈的赢家,不仅是“一带一路”的经济领导者,也必然是文化领导者。请您谈一谈陕西民俗文化的推广和复兴,对丝路复兴有什么样的意义?
韩养民:陕西民俗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综合性。关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融合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金人南下的宋元时期和朝廷动荡的明清时期频繁地移民决定了陕西人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是多元的。我们会发现北方比南方(广东一带)的美女多,这是由于北方政权更迭所造成的民族通婚、融合得多,所以种族越来越先进越优秀。我以前在给客家人讲课时说过“你们最早的老祖先,就是陕西人!”。南方的第一批客家人,实际上就是秦始皇派50万大军守岭南的那些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道一带以及河南、山东的很多人迁徙过去,他们定居在山沟里不和其他民族往来,这样就把最原始的品种保留下来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客家人瘦小、颧骨高,不如北方人漂亮。其实民族的融合是最先进的东西,陈忠实总说陕西人守旧,其实陕西人是最不排外最能兼收并蓄。在长安(西安)这片区域,民族的交融促进了汉文化的兴盛。
开放,是汉唐时期文化的特点。以汉代为例,汉武帝托孤大臣没有一个姓刘;在唐代,来自日本、缅甸、越南的都可以做官——政权开放。只有足够自信,才能开放。所以推广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开放。
捡拾传承在节日里的传统文化
凤凰房产:中国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既有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又有令人惊叹的民间手艺,而您一生都在研究秦汉历史陕西民俗不辍,是什么让您这么坚持?您认为复兴传统文化到底应该复兴什么?
韩养民:一个民族的兴衰都与文化有关,可以说越是在盛世就越注重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很丰富,我认为要复兴的不仅仅是学说,而是去深入挖掘那些始于人性化的东西。比方说春节,是大家一年之中最高兴的时间,过春节的时候,孩子犯错也不会被大人打骂、远寄外乡的人要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儒家的尊老、爱幼这些思想都贯穿在里面。其实传统节日是亲情、友情、乡情等各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在于此。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融入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部分。你看现在每逢春节,全世界华人分布比较多的国家,都会向中国领导人发来新春祝福。这就是民俗文化的力量,它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
方言里藏着传统文化的线索
凤凰房产:给我们介绍一些陕西本地有意思的特色民俗吧?
韩养民:西安是13朝古都,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演变起来的。关中方言一度成为当时的官方语言。仔细推敲关中方言,是饱藏着文化在里面的。比如陕西人常说的“嫽的太太”,就是《诗经》里的 “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用“嫽”形容“美好”。又比如“咥”,是秦人独有的一种进食方式,从字意上看,吃之极致为“咥”。“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过去的秦人经过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大量的食物补充体能,一大碗面食,往往无需坐席,或站或蹲就酣畅淋漓地大咥一场。“咥”并不是沉默地进食,而是要通过声音、神情把进食的快乐感向外传达。在现在看来这种进食方式野蛮粗鲁,这实际上是千年来秦人生产生活习惯的体现。所以我主张要保卫方言,研究方言的时候,寻根探源,能够挖掘出很多故事。
中医文化是重要的民族精华
凤凰房产:近年来,孔子受到国内外的欢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向全球、渗透于各个领域之中。您最看好哪些领域的复兴?
韩养民:孔子学院在国外主要是讲汉语。但孔子学院并非在哪里都受欢迎,比方说到中东、非洲、伊斯兰国家去开孔子学院,绝不欢迎。我觉得传播中华文化不一定要打着孔子的牌子,可以改成国学、中医。中医是中国的传统、是民族的精华。传统文化复兴,中医必然是很重要的一块。过去国家的政策虽然名义上号召中西医结合,实际上还是重视西医不重视中医。现在有病到医院,先去做检查,七七八八的检查下来再给你开药,医生们看人下菜碟,有钱人就给你开昂贵的药、穷人连治都不治。反观我们中医治病运用的是整体观,任何所谓的局部病变都是整体病变的局部体现,治疗的时候辨证论治,找到引起这个病变的原因(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去治疗。“中医治本”,比方说你腰部冷痛,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所以会选择补肝肾的药物去治疗。好的中医绝不是只给当官的服务,而是给广大人民服务,一般的药方老百姓都负担得起。但是直到现在,社会还是推崇西医,所谓的中医院也名不副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复兴中医还是需要政府的力量去推动。
让国学飞入寻常百姓家
凤凰房产:当前民间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越来越兴盛,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但也出现了诸如过分功利化、以国学为噱头谋利等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呢?
韩养民:当今文化界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大讲国学的人,不懂国学。不久前朋友参加一个国学班,讲师号称在中国,国学大师头号人物季羡林、二号于丹、第三号就是他。可是开口没几句就出现“汉武帝刘邦……”这样的常识错误。山寨协会、山寨大师遍地皆是,不懂国学的人讲国学,听众接触不到真正的国学,就会对国学产生误解;其二,真正懂国学的人,讲得很深,普通群众不感兴趣。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应该牵头组织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把国学典籍里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部分用平实的语言翻译出来推广普及,在小学中学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成分,给年轻人多灌输传统文化思想,让国学真正走进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