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到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批复,我国已经有9个国家级城市群获批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建设,先后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为城市群建设按下加速键。其中,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发展备受关注。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群发展能够为群内城市带来哪些发展契机和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过程中,环北京城市如何跟上时代节奏更好发展自己等,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课题。对此,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所长彭剑波通过对人-城-产的解读阐明了城市群发展给城市带来的机遇,并用提高一个占位、摒弃一个观念、剖析两个要点、做好三个担当为环北京城市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城市群发展带来生活圈扩大化
他表示,我国陆地疆域960万平方千米,拥有14亿的人口基数,地域广、人口基数大,各地发展不均衡。在此背景下,根据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围绕核心城市对周边大中小城市进行整合,形成特色城市群能够为群内城市形成赋能。
彭剑波认为,城市群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于“人-城-产”三个方面。城市群的建设带动人口流动,为城市带来人力、人才的流量导入。在产业方面,过去每个城市都是一个空间区块,各自特色产业不同,一个城市或许只有两到三种主导产业,现在打破区块概念,通过城市间产业跨界、跨城协作,能过形成更好促进发展的生态圈。且这种产业协作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会产生乘法效应,体现在城市发展上是效率和品质的提升。
在彭剑波看来,高质量城市群发展会推动区域内城市产业经济地理的重塑和优化,带动交通一体化、产业联动化和生活的同城化。他表示,城市群的发展形成让城市间产生新的互动,发展要素的集聚和流动使得群内城市竞争力得到聚合、提升,进而带来生活品质和生活圈的扩大化和一体化。
以廊坊为例。过去京津冀一体化程度有限,廊坊与北京在生活、居住等方面的互动不多。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轨道交通等配套条件的日渐完善,生活在廊坊、工作在北京的情况愈发普遍,双栖生活进入常态化。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需去“环京”概念
当前,城市群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题形态”。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群应该具备的功能、格局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彭剑波表示,即便是作为我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城市群,总体来说发展质量也有待提升。
在彭剑波看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群内大中小城市定位、结构、分工更加清晰、特色明显,发展质量相对较高。就人均收入、经济发展等方面看,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城市存在差异更大。
同时,彭剑波指出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以来,从国家层面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并且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以更长远的眼光、更有力的机制、更扎实的行动规划、推动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让群内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的发展契机,彭剑波给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提出了四点发展建议。首先,要提高一个站位——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看问题;第二,摒弃一个观念——环京;剖析两个要点——特点、痛点;做好三个担当——承担、分担、共担。
彭剑波表示,京津冀是一盘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合灶吃饭的概念,发展不仅要看北京,还要与天津、河北加强互动。群内城市要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城市发展,而不是沿袭过去比较局部的、片面的环京概念。
在他看来,“环京”概念产生的背景是“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上”,是周边城市向北京“要饭吃”,发展只盯着北京,没有思考自身优势。随着城市群建设程度的加深,群内城市要进一步“向上看”和进一步“向下看”。“向上”要有更高的站位,看到更大的发展土壤。“向下”要对城市自身发展的痛点、特点要进行深入剖析,去谋划、策划、规划、创新自己拥有的亮点。工作上,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承担、分担、共担等三个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