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董事长郁亮曾表示,“当行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对于传统业务规模数字的扩张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在黄金时代,规模数字本身就是领跑者的标志之一;但在白银时代,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多的存货,将不是财富而是负担;鲁莽的投资,将不是机会而是风险。”
现如今调控深入、融资逼仄的大背景下,房企销售端、供给端同时遇阻,此时房企的存货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衡量房企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房企的存货分房地产开发产品和非开发产品类。前者指竣工、在建、待建的项目;后者包括库存商品及其他。存货规模与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利润水平紧密相关,面对市场下行环境,只有合理把控存货规模,才能确保房企安全度过“寒冬”,又不至于拖累房企前进步伐。
凤凰网房产以2019年上半年A股上市品牌房企的存货规模为切入点,独家发布《2019年上半年A股上市品牌房企存货排行榜》,通过A股上市房企、A股品牌房企两大群体,管窥上市品牌房企的存货情况,并深入探析部分房企存货背后变化的原因。
存货万科数量最大,世茂股份增速最快
榜单显示,房企存货规模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上半年,50家A股上市品牌房企存货总规模达44985.83亿元,同比增长21.20%。
房企存货规模提升的同时,行业集中度也在提高。今年上半年50家A股上市品牌房企存货规模44985.83亿元,TOP20房企的存货规模为43866.04亿元,占比高达97.51%,“强者恒强”的效益不断凸显。
从各房企存货规模来看,共15家房企存货超过1000亿元,包括万科A(7904.61亿元)、绿地控股(5748.71亿元)、保利地产(5314.01亿元)、华夏幸福(2768.12亿元)等。
其中,万科A以7904.61亿元存货规模成为A股上市品牌房企的“存货王”,同比增长23.78%。
万科A高存货与其新增大量土储备相关,不过其增长率并不高,这是由于万科在“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下,坚持“收敛聚焦、 巩固提升基本盘”,因此其拿地较为审慎。
财报显示,2019 年上半年万科A新增 54 个项目,合计建面 1372.8万方,其中权益建面941.8万方,对应权益拿地金额649.8亿元,上半年投资强度(拿地金额/销售金额)仅 28%,较 2018 年全年继续下降14个百分点,维持了比较审慎的拿地策略。万科A仍然坚持一贯的城市布局策略,新增土储中,按建筑面积和投资金额算分别有 82%和88%位于一二线城市。
此外,数据显示世茂股份在今年上半年以存货109.46%的增长率成为存货增长最快房企。
根据中金公司研报统计,世茂股份在今年上半年拿地端显著提速,土储充裕。期内公司先后于南京、杭州、昆明、和张家口累计新增土地储备同比增长25%至83万平方米(根据拿地公告整理得到),拿地额同比增长41%至47亿元,对应拿地均价同比增长13%至5686元/平方米,相当于同期销售均价的27%。
值得一提的是,与543亿元的存货相比,世茂股份目前市值仅有约160亿元。目前世茂股份在存货去化周期上并未显示优势,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度有下滑之势,预期其快速增长的存货对市值增长的并不会显著。
除了世茂股份,新城控股的存货增长率也超过了100%,新城控股2019年上半年拿地金额为543亿元,新增土地建筑面积1571.8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212.54%、46.88%。
不过新城控股的存货增长势头在下半年可能会出现放缓,在7月之后新城控股陆续转让项目超20个,回流资金超过百亿元。此外在8月单月,新城控股也暂停了土地收并购的动作,并没有在公开市场上纳储,这也是今年以来首次没有纳储的月份。
有观点认为,房企投入大量资金买地后,如果后期销售跟不上,存货就会受到积压,尤其现在资金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积压成本更高。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特别注重周转效率,让存货尽快转化为现金,降低相应成本,保证现金流安全性。
部分中小房企存货萎缩
与千亿房企存货规模普遍正增长相比,部分中小房企存货出现了萎缩。
榜单显示,不足百亿存货规模的房企共有8家,分别为嘉凯城(90.32亿元)、珠江实业(49.99亿元)、万通地产(41.91亿元)、卧龙地产(34.12亿元)、大龙地产(29.40亿元)、深深房A(16.02亿元)、阳光股份(6.66亿元)、绿景控股(0.28亿元)。
其中,存货规模最少的为绿景控股,仅为0.28亿元。半年报发布之际绿景控股表示,公司房地产存货中的住宅已经基本销售完毕,仅剩余车位及少量商铺,公司目前无土地储备,亦无正在开发及待开房地产项目。报告期内,房地产业务的工作重点是清理库存,但销售情况欠佳。
事实上,绿景控股房地产业绩的颓势与其多年来转型折戟相关。最近9年来,绿景控股共发起了4次业务转型,从地产分别转向酒店管理、矿产资源、木薯加工和医疗健康,但均未果。兜兜转转后,主营业务重回地产本业,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中房地产业务占比近92%。但由于没有新增土地储备,2019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亏损443.22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中小房企行列,今年上半年嘉凯城存货降幅最大,达到45%。凤凰网房产发现,嘉凯城早在2017年就已开始积极加大对房地产类资产的处置和去化。
加大对房地产类资产的处置和去化的同时并没有增加“粮仓”。2016年至2018年,公司的土地储备从13个储备土地项目减少至4个,建筑面积也从原来的134.38万平方米降至5.54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