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随着武汉首轮集中供地土拍结束,22座重点城市首轮集中供地全部在上半年完美收官。
整体来看,22城双集中供地是上半年百强投资的转折点,随着企业三道红线指标不断优化,二季度房企投资积极性显著提升,TOP50强投资力度已经升至去年二季度的高点。
从城市来看,随着22个重点城市首轮集中供地的落幕,城市间分化也变得愈加明显,部分城市热度较高,如重庆、深圳、厦门、杭州等,其中重庆、厦门楼板价涨幅均45%,也有部分城市的多数地块以底价成交,如沈阳、长春等,而最后集中供地的两个城市,上海和武汉的热度则相对较为平稳,尤其是上海的土拍政策在多维度、高精度的调控下,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随着第二、三批集中供地的来临,未来城市、企业间的洗牌与分化仍会加剧,其中龙头房企和国企、央企策略仍是率先“抢跑”,且优势显著,相较之下,中小房企拿地难度加大,仅能通过合作拿地或捡漏的方式参与。
22城首轮集中供地成交10486亿元
2021年4月15日,长春打响了22城首轮集中供地的“第一枪”,虽然长春首场土地集中出让以平淡收场,但随后北京、深圳、杭州、重庆等热点城市首轮集中供地,地块竞争尤为激烈,多数房企不惜牺牲利润也要抢到目标地块。这主要是由于集中拍地时间间隔较长,部分热点城市长时间的土地“零增长”造成房企的“饥饿感”造成的。
6月25日,上海终于完成了首轮土地集中出让,从总金额来看,上海的成交总价在首批集中供地的22城中排第六位,但是在上海土拍政策高精度的调控下,上海作为一直以来的热点城市,首次集中供地整体较为平稳,无论是从区域分布、成交价格、拿地房企等多方面来看相对“平衡”,过热、过冷的现象均未出现。
不仅如此,上海还通过多维度调控,给房企预留了部分盈利空间,同时引入产业等出让条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竞拍的准入门槛,强化了区域未来产业规划,推动五大新区战略发展需要,可谓经典。
在此之后,武汉作为22城中最后一个进行首轮集中供地的城市,也在6月29日落下帷幕,从成交情况来看,武汉共推出56宗地块,其中涉宅地块49宗,共计建面960.5万平方米,占2020年全年成交涉宅用地建面的33%。成交总价达778亿元,在第一批集中供地城市中位列前五,仅次于杭州、北京、南京和广州。但由于多数地块底价成交,平均成交溢价率仅9.3%。
图:首轮集中供地成交金额超过400亿的城市
数据来源:CRIC
至此,22座重点城市首轮集中供地已全部出炉,共计出让含宅地块782幅,成交金额达到10486亿元。在集中供地模式下,城市间的洗牌与分化在加剧,既有热度居高不下的城市,也有地块底价成交、甚至流拍的城市。
我们认为,集中供地政策本身无论是初衷还是“双集中”的方式,都会对“控制地价、抑制溢价”有一定的帮助,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各城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在这其中上海多维度、精细化的调控方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