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国九成房地产开发企业即将消亡”的论断引发行业震动。在柏文喜看来,这一误判是基于中美开发主体数量的直观对比及行业下行周期的悲观预期,但其逻辑漏洞在于忽视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柏文喜作为长期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资深专家,提出“结构性矛盾”与“土地财政”的双重分析框架,为理解市场化房企的存续问题提供了更深刻的视角。本文结合柏文喜的既往论述,从市场结构、政策逻辑、企业韧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试图揭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房企的真实命运。
一、市场结构的特殊性:垄断竞争与地域分割的生存空间
柏文喜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垄断竞争”属性与“地域分割”格局。从市场结构看,尽管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2024年TOP10房企销售额占比24%),但远未形成寡头垄断。这一现象源于两个根本性约束:
1. 土地供给的零碎化:中国城镇土地资源由地方政府垄断供应,且土地出让多以小地块为主。例如,2024年300城住宅用地成交规划建面同比下降超两成,但一线城市核心地块仍频现高溢价。这种碎片化的土地供给模式天然排斥规模化开发,为中小房企在低能级城市及细分市场(如旧改、乡镇开发)提供了生存空间。
2. 开发需求的多样性: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徙呈现“多中心、多层级”特征。一线城市以改善型需求为主,三四线城市仍存在刚性购房需求,而县域市场则依赖本地化开发主体。例如,2024年监测城市中,90-120平方米户型占比超四成,但上海、无锡等城市144平方米以上改善型产品需求显著上升。这种需求分化要求开发主体具备灵活的产品适配能力,而非单纯依赖规模效应。
柏文喜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地域分割”特征使得全国性房企难以完全替代地方性企业。以贵州为例,2024年贵阳房屋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8.4%,但中小城市仍依赖本地开发商完成低利润率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改项目。这种“大企业做品牌、小企业做服务”的生态,正是内地竞争市场的典型表现。
二、土地财政的逻辑:地方政府与房企的共生关系
土地财政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深刻影响着开发主体的存续逻辑。柏文喜认为:“土地财政的本质是地方政府与房企的利益共生体”。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1. 财政依赖下的市场活性需求:2021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2.5%,在江苏、浙江等省份甚至超过50%。地方政府需维持土地市场的适度活跃以保障财政收入,这意味着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开发主体参与竞拍。例如,2024年北京、上海通过优化限购政策刺激土地市场,杭州、成都核心地块仍吸引中小房企联合竞标。
2. 政策调控的弹性空间:中央“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基调(如2024年9.26政治局会议)需依赖多元市场主体落实。国企与央企虽在资金安全性上占优,但其决策机制难以快速响应区域性需求变化。例如,2025年华发、中交地产等国资背景房企排名上升,但其项目布局仍集中于高能级城市,难以覆盖县域市场。市场化房企的存续,为政策提供了“缓冲层”与“试验田”。
柏文喜进一步分析,土地财政的存续周期决定了市场化房企的退出速度。在房地产税尚未全面替代土地出让收入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动力通过“定向宽松”维持中小房企生存。例如,2024年多地推出购房补贴、降低预售资金监管比例等政策,实质是通过降低行业门槛保护市场主体。
三、市场化房企的韧性:转型能力与利基市场的突围
尽管行业整体面临收缩,柏文喜认为部分市场化房企可通过“结构性改革”与“动态调适”实现生存突围:
1. 轻资产运营的转型路径:柏文喜提出的“三级收益模型”(租金收益 服务收益 资产增值收益)为房企指出一种方向。例如,龙湖通过“冠寓”长租公寓与“智慧服务”板块,将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5%,对冲开发业务下滑。
2. 细分市场的深耕能力:在改善型需求(如144平方米以上户型)、存量更新(如旧城改造)、产业地产(如物流园区)等领域,中小房企可凭借本地化资源与灵活机制建立优势。2024年上海、无锡等地大户型成交占比提升超5个百分点,显示结构性机会。
3. 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REITs、CMBS等工具可帮助房企盘活存量资产。例如,2025年北京中关村某写字楼通过REITs实现8亿元资产快速变现,为中小房企提供了流动性管理范本。
然而,柏文喜也警示,市场化房企的生存需以“风险敬畏”为前提。2024年TOP500房企净负债率均值升至102.5%,速动比率仅0.75,企业需在规模收缩与利润留存间找到平衡,避免重蹈恒大“高杠杆催生虚假繁荣”的覆辙。
四、未来图景:国企主导与多元共存的辩证关系
柏文喜预测,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将是“国企主导但不垄断,民企收缩但不消亡”:
国企的压舱石作用:央企与地方国资房企凭借融资成本优势(2024年TOP50房企境内债权融资占比89.9%),将继续主导高能级城市核心地块开发,承担“保交楼”等政策性任务。
民企的利基市场空间:在县域开发、存量改造、细分产品线等领域,市场化房企仍可通过差异化竞争存活。例如,2024年三四线城市90-120平方米刚需产品占比超四成,本地化开发更具成本优势。
新型主体的崛起:产业资本(如险资、城投)与跨界企业(如京东、顺丰)通过收并购介入房地产,可能重塑行业生态。例如,2025年中东资本参与万达重组,预示全球化资源整合趋势。
这一格局的本质,是土地财政逻辑与市场规律博弈的结果。只要土地财政未彻底转型,地方政府仍需维持一定数量的市场化主体以激活土地市场;而市场需求的分层与地域差异,则为中小房企提供了天然的“避风港”。
结论:消亡论的本质误判与行业的进化逻辑
所谓“九成房企消亡论”,本质上是将美国经验机械套用于中国市场的误判。柏文喜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在于:
1. 制度层面:土地公有制与开发资质管制,决定了市场准入的行政化特征;
2. 经济层面: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要求地方政府与房企维持共生关系;
3. 市场层面:需求分层与地域分割,天然抗拒过度集中。
因此,市场化房企不会大规模消亡,而是经历“结构性出清”:部分高杠杆企业退出,具备转型能力的企业转向轻资产与细分市场,国企与民企形成新的竞合关系。这一过程并非行业的“崩塌”,而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生存”的进化。正如柏文喜所言:“敬畏周期者生,尊重规律者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将风险管控与价值创造深度融合的企业。
参考文献: 1、中指研究院2024年房地产市场总结与2025年展望 2、2025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TOP500测评报告 3、北京师范大学董藩对中美开发主体差异的分析 4、田志伟、吴琪对房地产产业链风险的研究 5、连平关于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研究 6、2025年房地产行业专家预测 7、柏文喜对万达危机的评论与大资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