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风财讯报道:2025年9月16日上午10时,香港高等法院重锤落下,法官高浩文当庭宣读判决:授权清盘人全面接管许家印名下所有资产,包括全额冻结其藏于美国特拉华州为子女设立的23亿美元离岸信托。
这一裁决首次明确“信托若沦为欺诈债权人的工具,隔离功能将彻底失效”,并被业界称为“信托击穿第一案”的关键裁决。
此次判决不仅击碎了前中国首富精心构筑的海外资产“保险箱”,更是揭开了一场横跨四大洲12国的财富腾挪、跨境追债与家族内斗的复杂棋局。
虚假业绩幌子下
许家印家族十余年转移500亿
伴随历史性裁决的落槌,许家印2017年就开始搭建的“离岸资产架构”被戳破,这一场八年前就开始的“财富转移大戏”被曝光。
2017年~20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光景正好,恒大地产的销售额也从5000亿元飙升至7232亿元。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份“成绩单”存在极大水分——仅2019年一年,恒大就虚增收入2139.89亿元,占当年营收的50.14%。虚增利润407.22亿元,占当年利润总额的63.31%。
而恒大真正赚到的钱,被许家印大比例转移出境。香港法院卷宗显示,许家印的资产以一家名为“鑫鑫BVI”的离岸公司为核心枢纽,仅在2017年就通过这家公司转移了60亿美元。
同时资料显示,许家印作为实控人,知情并主导了企业在2009-2022年间向其夫妇分配逾500亿元股息,并在企业濒临资不抵债时,通过红筹架构将资金层层转移至美国离岸信托。
这些资金一路辗转,经过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多种离岸实体层层划转,前后经过2年时间集中转入了设立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单一家族信托,总额达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亿元)。
这份单一家族信托设计得也极为精密:表面上指定长子许智健、次子许腾鹤为受益人,约定许智健每年仅能领取3%的收益,本金需要留给下一辈继承。但恒大清盘人提交的2000多页调查报告揭开了假象:许家印作为委托人保留了投资决策、更换受益人、资产处置等全部核心权力。
最离谱的是在2020年,恒大商票逾期已达百亿规模时,许家印仍指令受托人大手笔购入伦敦豪宅。据相关报道,这部分资金挪用自供应商货款和购房者预付款形成的“虚假利润”中。
此次许家印的海外家族信托被击穿,金律家族办公室王璟榕律师认为,与2014年张兰离岸信托因“过度控制被击穿”的逻辑完全一致。家族信托并非简单的“资产存放工具”,而是基于法律契约构建的、兼具财富管理与传承功能的专业架构,其核心在于严守“信托目的合法性”底线,同时“保留核心控制权=失去隔离效力”是铁律。
也正是由于信托不具合法性前提、控制权越界,并将信托异化为“危机后补防工具”,这三大【致命误区】最终让许家印的信托防线崩溃。
离婚迷局下
427亿资产丁玉梅“切割失败”
香港法院判决引发的“蝴蝶效应”,首先将许家印前妻丁玉梅卷到飓风中心。
这位持有加拿大护照的女性,曾在2018年陪着许家印一起回到河南老家周口,和乡亲们吃了饭、捐了款、合了影。
2022年9月——恒大债务违约第九个月,丁玉梅与许家印办理了“技术性离婚”,一次性分割资产约427亿元人民币。这被香港法院视为是“缺乏真实情感破裂基础的婚姻”,也是资产转移的关键一步。
根据清盘人律师在庭上展示的邮件与微信记录等证据显示,许家印家族的海外资产还包括伦敦泰晤士城33套公寓,这些公寓是许家印前妻丁玉梅通过5家BVI公司斥资近5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6亿元)购买,其中顶层复式的单价高达15英镑/平米。
除伦敦房产外,丁玉梅的资产还包括加拿温哥华3处豪宅,约2.8亿加元;香港尖沙咀祥景楼,这被许家印视为“发家地”,虽只有35平米,但也加之近500万港币;另还有在瑞士银行存入的5.7亿美元、列支敦士登秘密信托持有的120亿港元,以及通过离岸公司持有的恒大5.99%股权和一座非洲锂矿15%股份。
面对全球资产冻结令,丁玉梅今年3月在香港法庭上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她以“抚养未成年子女”为由,申请修订冻结令,要求将每月生活费从2万英镑提升至10万英镑。
法官高浩文驳回了申请,并当庭披露证据:仅丁玉梅在伦敦号召酒窖私藏的酒价值就超过2000万英镑,私人瑜伽教练时薪达500英镑,远超普通家庭。
但丁玉梅所披露信息中更让人关注的是“两名未成年子女”,要知道2025年丁玉梅已经68岁。许家印于1958年生于河南周口太康县高贤村,到2025年已有67岁。
若两名未成年子女是她亲生,她需50岁后生育,自然受孕可能性低,或涉及代孕等;也可能是收养或非婚生。若子女2-3岁,出生时间或与2022年“技术性离婚”重叠,被疑为转移资产工具。
一个可以作证的证据是——这两名子女名下疑似持有列支敦士登信托资产。目前瑞士法院已应清盘人申请,启动对该信托的穿透式调查。如果查出设立时间为2021年恒大暴雷之后,有可能被认定为“欺诈性”转移而被撤销。
除丁玉梅和两名“未成年子女”外,许家其他成员日子过得并不好。
长子许智健原本是23亿美元信托核心受益人,虽只能按年领取3%收益,但也有近7000万美元。在此次香港法院判决后,该信托面临全面终结。与之一起的还有其在温哥华开设的三家米其林餐厅、UBC大学旁的3000万加币豪宅,以及持有加拿大银行1.2亿加币股票。
次子许腾鹤目前来看最为窘迫。据“第一财经”报道,这位未被纳入家族信托的继承人,曾担任恒大财富总经理。有报道称其主导了“恒大金服的理财产品”发行。2023年7月,许腾鹤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深圳警方带走调查。
横跨四大洲12国“全球追猎”
或有更多“防火墙”被击破
这一次信托击穿,仅仅是一个小高潮,而非终局。因为针对许家印的,是一场横跨亚洲、欧洲、北美洲甚至非洲,遍布12国的“资产追猎战”。
据接近安迈的人士透露,清盘人团队由香港法院任命的安迈咨询主导。恒大清盘团队超过50人,包括律师、会计师、估值师、税务专家,甚至还有专门处理中国事务的顾问。按照行业惯例,这些专业人员的小时费率从2000港元到8000港元不等。
(许家印香港山顶豪宅)
这与数千亿的恒大案相比都是“小钱”。从目前追索行动成效来看:
在英国,伦敦高等法院冻结了丁玉梅名下商业地产、泰晤士城豪宅及曼彻斯特写字楼等资产;香港方面,“发迹楼”被拍卖抵债、许家印的A319私人飞机也通过拍卖行挂牌出售,价格相比全新时折价70%。
在内地,香港清盘程序虽不能在内地直接套用,不过深圳前海法院的试点政策或成关键突破口。其2023年建立的跨境破产协助机制,允许对主要经营地在内地的港企突破注册地原则。在港资房企“光耀集团”清算案中,前海法院曾直接认可香港清盘人的资产调查权。
随着调查的持续进行,曾经被视为资产保护“防火墙”的离岸信托,如今在香港高等法院的判决下现出原形,而未来或有更多防火墙、保险箱被击破和寻回。
许家印判决引发连锁反应
家族信托还有用吗?
许家印信托被击穿的判决,意义不仅在于改写了个人财富,更在法律界、财富管理行业及跨境资产配置领域引发连锁震动。
北大汇丰商学院智库世界经济副研究员朱兆一认为,香港法院的判决意味着,无论信托架构多么复杂、设立在哪个离岸中心,只要存在欺诈债权人的意图,法院都有权穿透法律形式,追索底层资产。
“该案还推动跨境司法协作深化,目前清盘人已向英国法院申请承认判决,美国信托也面临被撤销风险,未来跨境避债行为将面临更严密的法律围剿”。
据透露,许家印信托案曝光后,多家信托机构紧急调整业务流程,对资金来源审查、控制权条款设计、设立时机评估等环节提出更严格要求。以前部分客户试图“突击设托”转移资产,现在这类需求已无人敢接。
这预示着信托行业将逐步回归本质,核心诉求从“如何通过信托隐藏资产”转变为“如何设立合法稳健的信托”,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信号。
实际上,许家印的问题不在于信托工具本身,而在于违背了基本原则。北京邦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柴青海认为,香港法院的这一裁决体现了信托法的核心原则——信托不能作为欺诈债权人的工具。
首先信托财产需要具有合法性,这是其资产隔离功能的重要前提。当信托财产被认定为非法所得时,其资产隔离功能将不复存在,例如“南通4143万信托案”中的信托账户4143万余元就被法院以履行刑事退赔义务直接划扣。再者,信托目的必须合法,不能违背公序良俗。此外,信托运作也不能违法,这些都是基本原则。
的确,法律面前没有“特权”,任何基于违法意图的金融设计,终将被依法追责。而只有在维护信托正常功能的同时,防范其被用作逃债工具,才能真正发挥信托在财富传承中的价值。
(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