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磊 购房者行为暗含深层的市场选择,其变化不仅反映了居民在住房消费审美上的转变,也是对其经济状况的真实反映。微观层面的购房行为正是洞察市场趋势的重要窗口。
购房者行为变化一是更关注总价。
购房者对总价的敏感度提高,严格的预算约束是决策的第一道门槛,购房锚定已有的支付力。
二手房方面,低总价成交套数占比再增长。从总价段看,一方面,2025年1-9月北京、杭州300万元以下低总价段房源成交套数占比,分别达36%、55%,上海1-8月该总价段成交套数占比47%,低总价成交套数占比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二手豪宅成交套数占比保持平稳。预算充足的购房者,对于二手房的需求相对稳定,总价1500万元以上的二手豪宅成交套数占比保持平稳。
新房方面,则是高总价成交套数占比不断提升。2025年1-9月,上海900万元以上产品成交套数占比提升。豪宅类项目受市场认可,如上海壹号院户型在237-1115平米,2025年8月第五批次推出的房源均价在19.8万元/㎡,开盘再次实现“日光”。北京、杭州1500万元以上的改善成交套数占比分别较2024年上升1、2个百分点。同时,北京、杭州刚需购房者对于新房的偏好增加。北京、杭州2025年1-9月新房成交中300万元以下的刚需成交套数占比分别上升1.7、4.5个百分点。
购房者行为变化二是更注重实用。
当前购房者更追求实用,购房行为更加理性,多功能、高利用率、居住舒适度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
一是,有限面积内追求更多居室。以北京二手房市场为例,截至2025年9月,90-120平方米户型中约57%为两居室,这种布局难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新房市场更注重功能性,90平方米户型普遍可满足三居需求。2025年1-9月,在新房成交中,90-120㎡的户型成交套数占比最高,北京、上海、杭州该面积段成交套数占比分别为37%、55%、38%,我们认为该面积段能够覆盖从首次置业到家庭改善的不同阶段需求,并且能更好地平衡总价和功能性。
二是,更看重得房率。受“好房子”政策引导,多地出台住宅新标准,如北京住宅标准更新后,开始推出带阳台、挑空等设计的项目,显著提升了得房率。有已开盘预售项目按照“好房子”技术要点重新提交规划设计方案,增加了错层阳台,最高提升实际得房率约10%,开盘去化率显著提升。
三是,购房者更在意空间利用最大化。购房者偏好空间的多功能性与可变性,以满足多样化生活场景和未来可能的需求变化。
四是,更关注容积率。更追求居住舒适度。高容积率住宅成交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北京、上海、杭州容积率2.5以上的项目成交套数占比减少,2025年1-9月该占比分别较2024年减少1、4、6个百分点,低密度住宅更受市场青睐。
购房者行为变化三是更关注未来保值增值空间。
当前购房者的区域选择逻辑呈现出“核心区位优先、成熟配套导向、产业周边购房”三大趋势,其本质是为了对抗市场风险。
优选城市核心区。受供应和价格约束影响,核心城市成交区域占比分布仍为外围占比高于核心区,但该差距在不断收窄。以上海为例,外环外成交套数占比已从2021年的82%下降至2025年1-9月的61%。核心区新房的开盘去化率及不断上涨的房价也反映了购房者的倾向。
成熟配套导向。购房者对规划的审视更为理性,更看重已落地配套而非远期蓝图。一是交通配套的明确,二是生活设施,如学校、医疗和商业已同步建设,形成“即买即享”的确定性。
围绕产业购房。购房者愈发倾向于选择产业高度聚集、发展确定性强的区域。如北京海淀区,受中关村产业辐射的周边区域不仅土地市场热度居高不下,新房销售也表现活跃。上海张江科学城也带动了周边的购房需求。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效果不确定性;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案例经验适用性受限;数据可得性受限,不具备普适性;房地产市场超预期下行风险;新技术落地进展存在不确定性。
证券研究报告:《从成交结构看购房者行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