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诈很少是老头,基本都是年轻人(在骗),主要因为年轻人想搞钱…
虽然当前失业率上升,但中国式家庭文化会支持「啃老族」越来越多…
最近在一场房地产的行业论坛上,某知名房企女老板(曾经是百强房企)坦率道出了一些观点,直戳消费的真相。
大到一套房、小到一颗菜,在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中,有多少是刚需、又有多少是冲动?
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消费就很可能变成让你“被收割”的陷阱。

拼命凑的“首付”,请不要被轻易收割
在各类消费中,房产消费无疑是最特殊、影响最深远的一种。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房子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价值感的体现、是婚恋市场的加分项、是扎根城市的入场券、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安全感……
也是因此,为了凑齐一套房的首付,大家可以下班后摆摊、可以996/007为了一点升职加薪的可能、可以在通勤两三小时的路上打磨副业……这份从“想花钱”到“能搞钱”的狠劲,远比想象中更坚韧。
虽然当前房产作为投资产品的回报率,需要打一个问号,但房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依然是很多人的刚需。
但是刚性需求,也应该建立在“理智与合理”的基础上,而不是被“欲望和面子”牵着走。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已经太多商家通过精准营销制造“伪需求”、催生攀比心理,驱动很多人在“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执念中,买下了并不合适的房子,花掉了辛苦打拼下的积蓄。这样的消费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因财务压力滋生焦虑。
以近年流行的“四代宅”为例,0公摊、高得房率、空中园林、垂直绿化等新形态正加速使四代宅成为各地房地产市场的热销房型。
第四代住宅的确具有非常多的创新性好处,但也并非毫无缺点。例如“大面积花园” 需要长期维护、定期修剪补种,空中花园的防水、排水系统长期暴露在外,都容易让花园变荒原,单次维修费用甚至可达数万元。
有些项目为提高得房率,可能会在交房后改造、给设备平台“偷梁换柱”、设计可拆除的飘窗等,这些行为可能削弱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存在隐患。也因此,越来越多人不再凭“四代宅” 概念买单。例如武汉最近新开售的四代住宅项目“深业翠微谷”首开去化率就不足30%,可谓大爆冷。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消费者从 “概念驱动” 进入 “价值驱动” 的体现,大家买房就应该更关注 “性价比、品牌、实景兑现” 等硬核指标。
2025年,这一类房子“爆火”!但也会“爆冷”

努力搞来的钱,千万别被卷入陷阱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仅一二线城市就已经有四亿人口,意味着消费力基础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总数。这该值得庆幸。”
如上述房企老板的观点,对于广大商家来说,消费力下降但不可能消失,因为总有人“会花钱”。
拆解“哪些人有钱”且“有消费需求待释放”?他们注意到了两个主要群体:
一是上面谈到的“年轻人”,年轻人是最有动力花钱的,而且只要想花钱,就总有来源弄到钱。
二是中年“初老人群”,他们的收入结构达到了人生的峰值,需要花钱解决的痛点也越来越多。
这两类人群一定要尝尝告诫自己,理性消费、合理消费,而做到这一步关键在于建立“需求导向、能力匹配、长远规划”的消费逻辑。
首先,要分清“需要”与“想要”,购物前多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商品是生活必需吗?现有物品是否能替代?购买后能真正满足生活品质或内心需要吗?很多时候,延迟24小时再决定,就能有效遏制冲动消费的念头。
其次,要做好消费规划,建立收支台账,明确每月必要支出、弹性支出和储蓄比例,避免“月光”甚至透支。对于大额消费,更要提前调研、多方对比,结合自身经济实力制定分期计划,不盲目追求超出能力范围的档次。
同时,要树立“性价比”思维,这里的性价比不仅指价格与品质的平衡,更包括商品与自身需求的契合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必为品牌溢价、潮流标签支付额外成本。
此外,还要保持独立判断,不被促销话术、他人眼光左右,在消费中坚守自己的节奏和标准,才能真正做到“花钱花在刀刃上”。
消费是生活的折射,理性消费的背后,是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成熟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日常购物还是房产购置,理性消费不是让我们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让我们在消费中更有底气、更有智慧;合理消费也不是让我们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让我们的每一笔支出都能真正服务于幸福生活的构建。
(来源:凤凰网房产 作者: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