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环比小幅“双升”。与此同时,年内不良个贷转让加速,今年11月以来,挂牌相关资产包合计超过260亿元。
临近年末,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扎堆“上新”,各类商业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连续挂出大额不良资产包,以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不良等零售贷款资产包占比较大。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团队研报认为,目前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零售贷款正在暴露当中。例如自2021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升;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2024年以来也有小幅上升趋势。同时,近几年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上升,不过从斜率来看,上升趋势放缓。
据东方资产在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4年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包收购价格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一级市场各类投资主体收购资产包意愿较为强烈,资产包成交数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增加,不良资产一级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称,不良贷款上升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零售贷款风险持续暴露,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透支在零售类不良贷款中占比较高;二是房地产风险延续,房地产领域仍是不良贷款高发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有所攀升,反映出当前经济环境下部分领域风险的持续释放。
中金公司研究预计,“十五五”期间房企债务重组将被陆续推动,银行存在对部分问题房企债务减记的压力;弱资质城投隐性债务之外的经营性债务偿还仍然存在压力,零售端风险近年来也有上升;中西部中小银行风险可能通过合并、大行收购等方式处置风险。随着房地产贷款展期等阶段性支持政策到期,银行风险认定标准可能趋严,对拨备形成压力。
对于后续风险走势,董希淼表示,下一阶段银行业资产质量反弹压力仍然较大,普惠小微、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风险及非信贷资产风险尚未完全暴露,个人领域信贷资产质量也需重点关注。预计今后不良处置重点仍将聚焦个人业务,消费贷款、信用卡、经营性贷款处置力度将延续上半年态势,同时需持续关注房地产相关贷款,以及受关税政策影响的出口相关行业和企业。
面对发展困境,兴业研究建议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继续非对称下调存款利率,推动负债结构改善和负债成本下降。继续推动存款利率相较于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调,同时对3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加大下调幅度,为贷款利率下调打开空间。二是缓解居民部门偿债压力,降低个人贷款信用风险成本。在人民银行推出个人修复信用政策的同时,建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推出无还本续贷政策或财政救助政策。三是加大对股份制银行的资本补充力度,增强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考虑到国有大行和区域性银行已经分别进行了资本补充,建议对股份制银行加大资本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