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年初投资客忙“出货”
一套因为父亲病重不得不买下的房,如今升值170万元
“现在想起来,年初那会儿真挺难的,当时很多买房人觉得房价高,接受不了,如果现在回头看,却发现当时觉得贵的都成了2009年的最低价格。”
在王雷的记忆里,年初尤其是2月的时候,北京二手房市场从房源和需求看并不冷,但成交困难。“受2008年降价的影响,虽然1月北京市出台了首套房贷利率优惠、营业税免征期限从5年改到2年等我们称为‘大礼包’的交易优惠政策,但是市场成交困难,因为大家都不看好楼市,担心房价会下降的占了主流,所以当时的市场是看的多,买的少。”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早就入市、已经历过2006年和2007年那轮房价上涨的投资客们纷纷出手抛售房产成为一景。王雷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个广州的投资客,当年7000多元/平方米的价格买了套枫林绿洲139平方米的板楼房,虽然经历了2007年涨价,但到2009年年初,房价已跌回到了塔楼1.3万元/平方米左右、板楼1.5万/平方米的均价。“出租不合算,再留在手上,又担心房价还要降,房主就想趁交易税费减免的政策,赶紧出手,当时报价248万,经过买房人多次看房探价后,我们觉得210万可以成交,但是就这个价格,几十个来看过这套房的人,尽管朝向、户型等都很喜欢,但却都没有出手,他们觉得价格太高、太贵了。最后,一位中科院的先生因为父亲病重不得不买下这套房。如今这套房子已经涨了170万元,单价已经超过2万元/平方米。”也正是如此,中科院的那位先生前几天又看到王雷时说,“当时最贵的价格现在看已经是最便宜的价了,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病重,我也错过了最便宜最合适的买房时机。”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当时市场的主流声音担心房价还会继续下行,所以,那些急于出手的投资客因为很多都和那位广州客一样,几年下来,房子早已经升值了,在多让点儿利,好让手中的房子快点出手的心理预期下,他们对房价不是很坚持,那个阶段的买房人平均都有20%的议价空间,当时的成交价基本都要比房主挂牌价低20%。”
而正是在这种投资客“挥泪甩卖”、刚性需求购房人不得不买的情况下,北京的二手房市场开始逐渐回暖,成交量逐渐提升,“交易量上来了,房价也企稳,并从3月开始止跌回升,在‘买涨不买落’的市场箴言下,3月,上门买房的人突然开始变多了。”